提起阳江文化建设,不少市民会觉得,这是个令人自豪又带有忧虑的话题。自豪的是,阳江素有“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风筝之乡”“中华诗词之市”等“国字号”招牌,培育了关山月这样的国画大师,“南海Ⅰ号”古沉船是世界级文化名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忧虑的是,阳江文化建设进展缓慢,文化建设人均投入仍有待提高,与群众期盼更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尚有差距。
历经多年努力,当前海丝文化名城项目进展如何?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从阳江走出,其大师风采如何在漠阳大地得到传承?近日,阳江籍知名画家、“天赐荷花”创作者谢天赐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一名艺术家的角度,就阳江打造海丝文化名城提出了个人见解。
话题1 阳江打造海丝文化名城如何突破?
记者:您觉得阳江在打造海丝文化名城方面,具备哪些优势?
谢天赐:阳江建设海丝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阳春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发掘成果证明,至少在14900年前就有人类在漠阳江流域居住。很早以前,阳江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南海Ⅰ号”古沉船的考古发掘,有力地证明了宋代阳江海上贸易之盛。1500多年前,包括阳江在内的高凉郡,是冼夫人统治和活动的舞台,其时已经大量地注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国南派风筝的代表阳江风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年重九日为风筝节,相沿至今。起于唐、盛于宋的阳江石湾陶瓷窑,被誉为广窑之祖、今天佛山石湾窑的前身。在现代,阳江的山水培育了国画大师关山月、油画家苏天赐和“章草专家”、“南国诗人”阮退之等名流。还有独特的龙舟文化、漆器文化、根雕雅石文化、刀剪文化、诗词文化、各类民俗山歌等。阳江可谓文化荟萃。
记者:阳江打造海丝文化名城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群众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您觉得主要症结在哪里?
谢天赐:首先,阳江需要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东莞市花重金建造了岭南美术馆和岭南画院,并引进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在文化投入方面,当前全省人均公共财政投入200多元,阳江远未达到平均线,还需在文化资金、文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
同时,公民整体素质是海丝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方面,阳江市民的文明素质仍有待提高。时隔多年,这次我重回阳江,一方面为家乡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感到惊喜,另一方面又对少部分市民的文化素质感到遗憾。如个别出租车师傅挑客,一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记者:您觉得阳江该如何发力,才能更好地打造海丝文化名城?
谢天赐:阳江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海洋文化的闪光点。从时代坐标看,阳江历史文化资源最突出的是宋文化。我认为,阳江市在建设现代文化方面,重点是培育海洋文化;在挖掘历史文化方面,重点应当聚焦宋文化。
“南海Ⅰ号”作为宋代沉船,是阳江海洋文化的象征。阳江可以围绕“南海Ⅰ号”打造相关衍生品品牌,还可通过资本运作,助力产业融合发展,将其打造成阳江海丝文化名城的中坚力量。
阳江打造海丝文化名城,从大处讲,就是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拿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力度和气魄,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取得成效。从小处着眼,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此外,可以通过发挥政府、企业和专家的作用,做好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如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打造海丝文化名城的宣传力度,成立海丝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推进小组,负责项目推进,加大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交流力度等。
话题2 阳江能否再出关山月这样的大师?
记者:您曾经说过,阳江孕育出关山月这样的大师非常难能可贵。您认为阳江能否再培育出艺术造诣能与关山月比肩的艺术家?
谢天赐:每个艺术大师的产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关山月大师的艺术道路充满了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不懈追求。就我而言,也是从小立志当一名画家,并把毕生精力和积蓄用于追求绘画梦想,才终于在画坛有了一席之地。反观当前,因为学习艺术专业考上同等院校,文化分可以大幅降低,很多学生选择就读美术等艺术类专业,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能降低文化分的录取,作为“跳板”而已。许多就读艺术类的学生不一定能潜心研究艺术,也就难以取得突出成就。
阳江诗书画氛围不错,曾经引领和激励很多学子走上艺术道路。以前省美术院校阳江学生占比很高。但是,艺术人才如果只停留在一个地方发展,就会有创作思维的局限性。
在阳江时,我在绘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基础,但“天赐荷花”及其他更大的成就,是在离开阳江后获得的。我们感谢家乡文化土壤的启蒙滋养,但要想成为关山月这样的大师,必须走出去,到更宽广的天地去磨砺,汲取更多的营养。
成功的艺术家,取得的成就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的付出积累的。就好比吃烧饼,你吃了五个,感觉饱了,能够说前面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烧饼白吃了吗?在阳江那段时间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故乡在我的心里,永远有特殊的情感、特别的意义。
记者:阳江如何培育出更多专业的艺术人才呢?
谢天赐:首先,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为外界艺术家落户提供便利。我之前了解到,个别国家曾出台这么一个规定,所有超10层的私人建筑,最顶层必须由政府统筹,以较为低廉的价位出售或出租给文艺工作者,以吸引和留住艺术家。阳江可效仿类似做法,通过顶层设计,为艺术家落户阳江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进而激发本土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还可探索开展政企学校教育培训或办高研班,提升地方学术能力和水准。同时,建议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提升市民群众文化素养。
其次,要加大对艺术家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当前阳江画坛并不缺乏人才,但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推介。当前对艺术家的培育和推广力度仍有待加强。我省较有影响的艺术家不少是潮汕籍,这与潮汕地区企业家及政府部门对此较为重视、合力打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值得阳江借鉴和学习。
我曾与阳江部分企业家沟通过,他们对艺术的了解有待提高,对支持艺术创作兴趣不大。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广东有的地方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发动企业家购买当地画家的书画作品,为艺术家进一步投入创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也利于地方画家打造个人品牌,提高个人影响力。
话题3 如何让下个“关山月美术馆”落户阳江?
记者:关山月美术馆没能落户阳江,是许多阳江人心中的一大遗憾,你能否从艺术家的角度,探析其中的原因?
谢天赐:关山月少小离家外出求学,从未忘记家乡。定居广州后,他还时常回阳江看望父老乡亲。关山月有好几方常用印章,其中两方为“漠阳”朱文印章;他的很多作品,落款题写的都是“漠阳关山月”,依依乡情,尽在其中。关山月美术馆没能落在家乡阳江,着实叫人惋惜。
但以更宽阔的胸怀去看,他的作品能让更多人欣赏受惠,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围绕关山月树立城市形象,还有很多方式。譬如,关山月故居就是他搬不走的家,是他留给家乡人民的珍贵遗产。
我觉得有一点,是地方必须重视的,那就是要找到与艺术家沟通的正确方式。当前,省内不少欠发达地区,地方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方式依旧停留在“感情留人”这个层面。如地方建设艺术馆,通常大打“感情牌”,让艺术家以赠送书画作品的方式,为艺术馆建设添砖加瓦。这种运作方式,会让外界购买收藏该艺术家作品的人感到不公,进而对该艺术家的艺术市场产生影响。同时,也会打击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毕竟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地方在与艺术家合作时,动员艺术家捐赠作品,应当给予适当的回报,如此才能长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艺术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人需要有责任担当,追求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记者:当前,阳江有不少艺术家长年在外工作,阳江该如何团结这批人,为海丝文化名城建设作贡献?
谢天赐:我是地地道道的阳江人,但多年来,回阳江开展公益讲座、举办个人书画展览的次数比较少。探究原因,除了我个人长年在外工作这个缘故,也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不足的问题。我觉得,阳江要让在外工作的艺术家为家乡所用,一方面,要经常与艺术家保持联系,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艺术家着想,真心诚意为他们回乡创作提供便利。
谢天赐简介
1948年生于阳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画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其“天赐荷花”创作为画界和收藏界激赏。
记者手记
漫漫艺术路
殷殷乡土情
8年前,谢天赐曾接受本报采访,主动谈起阳江文化名城建设一事。时隔多年,他再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首先谈到的,依旧是海丝文化名城话题。采访完的第二天,谢先生专门打电话给记者,询问稿件采写一事,挂电话前还不忘提出殷切期望:“如果阳江打造海丝文化名城能像我追求梦想这么强烈,海丝文化名城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交谈中,记者感受到,谢先生是一位充满时代气息,又有鲜明个性的画家。艺术园地几十年朝圣式的追寻,他收获了“天赐荷花”这一独特艺术品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邃思考,令他的论述充满了哲理和智慧。画家在肯定家乡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设进步明显的同时,也对少部分市民交通意识淡薄等不文明现象进行了“吐槽”,对少数功利性的艺术考生进行了“提醒”。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谢先生的话语中,流露的是对家乡的无比关切。
“我已经70岁,绘画之余,会想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接送谢天赐的车上,听闻艺术家不经意间发出的感叹,记者生出一份敬意。毕竟,作为长年生活在外的画家,提起社会公益,首先想到的便是为阳江的文化建设“把脉”。
人生七十,正是艺术家创作的黄金期,我们衷心祝愿谢先生的艺术之路长青,为大家推出更多优秀画作,为阳江艺术宝库再添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