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漆器作为原阳江“三宝”之一,是我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城区是阳江唯一市辖区,是阳江漆艺文化的摇篮和活动中心。为弘扬江城本土文化,进一步推动江城文化强区建设,经区主要领导同意,我区决定向省申报“广东省漆艺之乡”文化品牌,以进一步强化阳江漆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阳江漆艺历史
阳江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有三百多年,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色彩绚丽,造形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既可作生活用品使用,又可作美术工艺品鉴赏。
“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这是田汉同志1962年4月13日在江城参观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时题的诗句。
“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据《阳江县志》载,晚清时候,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县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还有分布在西濑、塘基头、华濠、新店、南门街、河沿社、石觉头等处的家庭作坊20多户;出现了像“老义和”、“广泰成”等著名漆器店,其中又以“老义和”的漆皮箱最为有名。它们在广州、香港都有分店,产品远销东南亚。20世纪30年代,阳江县长李伯振派人到福建考察漆器,之后,官办一家“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促进了阳江漆器生产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漆器获得了新生,1956年成立了漆器社,1958年转为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在江城北山北麓新建了宽敞的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阳江漆器色泽光滑可爱,能防潮防蛀,因而人们很喜欢选用,生产逐渐发展,行销省港各地。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外国商人购得一批阳江漆皮箱,内装贵重物品,乘船回国。船在海上沉没。几天后,这个商人偶然在海边拾获自己的一只皮箱。抹干后,外表光滑如故。揭开一看,不由得惊诧不已。原来他以为那只皮箱在海里漂浸了多日,里面的东西肯定被海水浸坏了,谁知箱里一点水渍也没有!这个商人不但逢人都夸这件事,还写文章在报上发表。于是阳江漆器便驰名中外了。(据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先生考证,1854年6月15日,满载阳江漆皮箱的葡萄牙轮船“玛丽号”号,经好望角时遇台风沉没。第二年,就有外国人来到阳江,找到了“老义和”买了很多漆皮箱,从此,阳江漆皮箱开始远销美洲。)
阳江漆器质地分类
有皮胎、木胎、金属胎、瓷胎和纸胎等 品种,以皮胎产品具有阳江漆器的独特风格而驰名。皮胎产品又以漆皮箱和漆皮枕最为著名。漆皮箱的制作,是先用杉木作骨架,再在其内外粘贴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后髹漆晾干。漆皮枕是在木架上用藤丝编织轮廓后,套上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乒髹漆而成。
阳江漆器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漆器不断创新,努力增加花色品种,由过去的20多种,增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500多种,在漆装饰方面,由原来的黑、朱色,增加到了各种色漆,并有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印花等技法。
阳江漆器工艺
阳江漆器的制作,初时只生产皮箱、皮枕,颜色只有红黑两种。漆皮箱的制作,是先用杉木作骨架,再在其内外粘贴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后髹漆晾干。漆皮枕是在木架上用藤丝编织轮廓后,套上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乒髹漆而成。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成果的运用,阳江漆器厂不断创新,增加花色品种。除漆皮箱、漆枕头、漆皮盒等传统产品外,还生产各种皮胎、木胎、纸胎和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盘子、盒子、茶具、酒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各种漆木家具以及屏风、挂屏、花瓶、磨漆画、仿古文物等艺术陈设品。品种由过去的20多种,增加到800多种,在漆装饰方面,由原来的黑、朱色增加到了各种颜色,并用皮雕彩绘、罩金、金、银、铜、锡装饰,以螺钿、贝壳镶嵌彩面,以及采取描金堆漆、拍花、印花等工艺令产品更加光彩夺目。
阳江漆器的优点
阳江漆器以其质轻、坚固、耐用,无裂缝,加上漆膜本身耐水、防潮、耐酸碱、耐大气侵蚀等化学性能以及耐温、耐靡,光亮、漆膜丰厚,更显得名贵实用而驰名中外,逐渐成为“阳江三宝”。皮雕金漆盒于1963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国内外一些文史馆、博物馆也到该厂订造不同规格的漆皮箱,用以存入名人书画和珍贵历史资料。
皮雕彩绘是阳江漆器的著名工艺,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皮雕金漆盒于1936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柿子盒是以樟木加工为胎,用朱红色、赭色和金色的漆髹上后,再多次磨刷和抛光而成,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