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杨紫茜、林晓玲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经济稳步向好发展
江城发展平台前景广阔,是投资发展兴业的“洼地”。结合江城区的开发条件、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划定江城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总规划面积10.94平方公里。其中,银岭工业园9.75平方公里,奕垌工业园1.19平方公里。2023年度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结果正式公布,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在省产业园考核中获“优秀”等次,银岭产业园作为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片区之一,跻身全省产业园优秀园区,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充分利用主平台优势,配合商务局根据产业链图谱,围绕金属制品、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三大主导产业和激光增材、智能家电等两大战略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聚链、建链的集群式招商。另一方面,实现大项目带动战略,依托“链主企业”带动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强化产业关联度,形成以大代小、以点带面的良好招商格局。2024年1-7月,园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6.36亿元,同比增长6.08 %,工业税收1.68亿元,同比下降-4.30%,固定资产投资5.39亿元,同比增长161.52%。园区收储土地45亩,盘活存量土地183.58亩。其中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08.48亩,盘活供而未用土地75.10亩。新动工项目有奥喜雅、纳丽德、创景、美斯、众成、德创、豪悦项目等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3亿元。新投产子珑、宇立、欣安、大均五金、震顺家居、宏倡、华凯、林广、精研项目等9个,项目总投资额4.6亿元。
(二)园区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银岭科技产业园位于阳江市江城区西部,地处沈海高速、新325国道、234国道交汇处。北托双捷镇、南依白沙街道、东靠中洲街道,距广湛高铁阳江北站约3公里,离火车站仅6公里,离阳江港(国家一类港口)仅1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近几年,园区紧抓住全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粤东西北的机遇,全力加快开发建设,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2024年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银岭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东侧扩展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B区二期道路项目、D区一期道路建设工程、消防站配套设施项目、奕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项目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在建,3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计划总投资11.3亿元,2024年计划投资1.1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57亿元,2024年实际已经完成投资1.48亿元。
奕垌工业园位于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规划面积2.32平方千米。地处沈海高速公路与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交汇处,毗邻阳东工业园,新325国道(振兴路)贯穿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力资源丰富。园区已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经济向西辐射的桥头堡。常住人口约3200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卓达学校、奕垌小学、共青湖学校、阳光宝贝幼儿园等教育资源配套设施方便企业员工子女就读,卫生站、药房、餐饮酒店等相关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阳江市环保工业园位于江城区埠场镇西南部。环保工业园园内规划有电镀与电子电路产业基地和制革定点基地两大基地,是粤西地区第一家电镀定点基地及大湾区产业配套重要基地。阳江市环保工业园不断完善供水工程和环保二路、环保西路等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管道建设工作。
(三)科技创新不断强化
一是加强广东阳江工业园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协调工作。密切联系省科技厅、省产业园区协会、市科技局,为现场考察工作做相关准备。
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宣传。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暨研发账务管理培训班,向参训的40家企业宣讲高企申报及科技型企业评价政策、认定条件及申报注意事项、申报程序中涉及的财务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并以实例剖析向企业解答企业申报的疑虑,进一步增强申报高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人才服务,推动研发攻关。开展企业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配合区委组织部编写《合金材料与五金刀剪重点产业“十佳生产能手、十佳电商销售能手、十佳优秀创新科研团队”评选标准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向省、市推荐“最美科技工作者”1名。海联五金塑料公司获认定为2024年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组织英格(阳江)电气、聚成激光、海联五金等12家企业申报2024年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建强产业承接平台,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一要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各部门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在产业规划、用地、项目谋划、标准厂房建设等方面加快协调配合。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工业、科技、商务、市场监督、金融、人才、统计、自然资源等各部门结合职责落实“22条”措施。发挥万洋众创城招引企业作用,加强产业转移主平台对接工作,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立足特色资源,用好差异化优势,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产业腾飞发展;二要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争取市自然资源局帮助解决用地批文问题,增加用地规模,加快解决征地问题。加快推进“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通过完善园区道路、平土、给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对园区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园区大小道路的美化绿化、指示牌、垃圾管理等。加快推动完善“3+2+1”生活配套体系。通过建设员工住宅区、肉菜市场、超市、酒店、消防站、充电桩等,解决公交出行问题,完善园区的吃住行等生活配套设施。通过筹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社区卫生站、社区中心等,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配套建设。建设运动场、活动中心广场、电影城、娱乐街等,以改善园区的文体娱乐配套。加快推动标准厂房、环保设施、园区标准社区及数字园区建设。
(三)强化人才及创新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要健全人才培养制度。政府要增加园区管委会的人员编制,扩大服务企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企业要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及奖励力度,做到引得来、留得住;二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挥万洋创业平台作用,吸引创新型人才、企业落户。建立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备案制度,定期动态收集各有关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重点用工企业)技能人才用工情况、需求数量、职业(工种)、开展校企合作意向、已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情况等信息,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并定期向社会发布。鼓励支持企业开办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建设培训基地,面向企业从业人员及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更多适应我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拓宽渠道。三要建强人才队伍,围绕“智能家电、激光增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增强引才实效。定期举办高质量发展论坛、高技能人才输送、金融服务、城市规划、科技科普、乡村振兴等活动,吸引各方英才投身高质量发展洪流。
(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增强产业驱动力
一要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加强对接省市科技厅,督促第三方机构进行创建省级高新区报告编制。建设创新引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新增省、市级工程中心建设,创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推动企业积极申报高企,提高研发机构覆盖率;二要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开展政策宣传、上门辅导、召开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意义、程序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进行宣传,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热情,对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重点辅导,积极组织申报。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分类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种类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信息库,建立“一企一档”,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集群;三要抓好项目的申报工作。紧密结合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精心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经得起专家论证的大项目、好项目。抓好项目实施和监管工作。引导企业抓好项目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加强中期评估,强化经费监管,注重实施效果,争取实施科技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用好用活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及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创新,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赋能,培育智能制造、信息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阳江市江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