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凼凼转,菊花园,
阿妈带我去睇龙船……”
每到端午,百舸争流
扒龙舟
是阳江人最喜爱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龙舟竞渡
阳江各支龙舟队正紧锣密鼓训练
全力备战
历时50多天的精心制作
↑↑↑点击文字查阅↑↑↑
在阳江,新龙舟下水
一般不叫“入水”“进水”,而叫“骏水”
寓意龙舟能扒得跟骏马一样飞快
时隔38载
东砵白须龙舟协会再造全新的龙舟
近日
举行新龙舟“骏水”仪式
这艘新龙舟30.24米
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漠阳江边
精细的做工、磅礴的气势
令人叹为观止
色彩斑斓的鳞甲
威武灵动的龙头
随风飘扬的龙旗,极为威武……
“旺龙”仪式上
要经过朱砂点睛、梳髻、梳须、涂胭脂
能让龙舟更加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祈求龙舟平安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经过“旺龙”仪式之后
两台大吊机缓缓
将这条新龙舟吊起
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
新龙舟缓缓下水
市民们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健儿们跟着鼓声,手起桨落
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十足
新龙舟在水面上驰骋穿梭
水上百桨翻飞、水花四溅
岸边人潮涌动、热血沸腾
现场一片喧腾热闹的景象
东砵白须龙种 张伦: 旧龙舟厚度比较厚,现在做的新龙舟比较薄,比旧龙舟轻了600斤左右,新龙舟性能相当不错。今年龙舟比赛就有了看头,我们希望今年的龙舟比赛扒得好的成绩。
阳江的龙舟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
拥有各自的旌旗和称谓
每艘龙舟所属地
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
由“龙种”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
在阳江江城众多的龙舟中
东砵白须的龙头比较特别
龙头瘦瘦长长
下巴垂着长长的白须
龙头的后脑勺非常光滑
十足一个光头的老人
说起东砵白须,村里的老人津津乐道:“以前的龙舟,要数那西七星旗与东砵白须扒得快。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那西邓(和)白须,孭(背)狗蒸香炉’。”这里面有个故事:一位妇女正在家里做饭,儿子和家狗在她脚下围着转,当她听到那西七星旗与东砵白须要进行比赛的鼓声敲响时,急着去观看比赛,把狗当成孩子背着,把香炉当作菜盘放到锅里蒸。等到妇女手忙脚乱赶去看比赛时,周围的村民看到她用背带背着狗,顿时乐成一片,足可见当时的比赛是何等诱人。
东砵白须龙舟的辉煌历史,源于“大个运三十六桡赢脱尾”的传奇故事。过去有一个扒头艄的叫大个运的人,力大无穷。在赛事时,如果东钵白须领先,他就在船头喝龙(邀战),如果是与对手并驾齐驱时,他一桡挥下足以赢对方一个舱位。一艘龙船有三十六个舱位,也就是说,大个运连挥三十六桡,就足以把对方赢脱尾。
阳江传统龙舟“骏水”的古老仪式
龙舟造好后,先擦光滑龙身,抛光后接着"油龙",用猪油涂得整个船身滑泽发亮。择好吉日良辰,为新龙舟装上龙首龙尾。锣鼓舱放好锣鼓,船体平架在高于地面的龙枕上。龙首、龙尾还用精良木材做的"龙探"支撑着。
龙舟进水前要先"旺龙"。民间法师穿着福衣,手拎庆铃,口中念念有词,捧着圣水,在龙的首尾轻洒一遍,用朱丹点过龙睛。童男童女和躺工、锣鼓手先后上船,龙种披红戴花,坐到龙舟的前舱。持"龙珠"的人走在前面,48名壮丁(桡手)每两人持一根横木,分别穿在龙船底部。随着锣鼓点,一齐将龙舟抽起送下埠头。
当龙舟鼓舱前的船体贴水了,前头的壮丁退出来接去抽龙舟尾部,继续助力。龙舟全身下水了,"龙珠"挂在龙头上。鞭炮齐鸣,挠手马上跃进舟里,架桡划桨。
下水龙舟先是划到附近河边的柳树下,龙种折下柳条插在龙头上,这个仪式叫做"采青"。"采青"的龙舟表示驱散了邪气,从此吉祥如意,生龙活虎。"采青"后龙舟开始在江中游弋,由教练传授挠法,训练桡手,备战赛事。
新龙舟下水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
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每一个环节都寄托着
祈求平安、顺利的美好寓意
凝聚了团结向上的乡风民习
也彰显了阳江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