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阳江漆器已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漆皮箱、漆皮枕头、漆花木屐、漆艺梳妆台、漆器暖水壶是当时嫁妆的五大件。最盛时,阳江漆器从业人员达到400多人,月产数万件漆器。
范俊漆器作品《百子瓶》(80CM*50CM)
“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这是我国著名诗人、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田汉在1962年到阳江漆器工艺厂时给阳江漆器题写的诗句。漆艺即是漆工艺、漆艺术。它是一门以漆为主要使用材料的艺术门类,包含漆器、漆画和漆塑等。无论是平面的造型还是立体的造型,无论是日用品还是装饰品,只要使用到漆,都属于漆艺的范畴。
阳江的漆器制品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外友好、文化艺术交流、艺术品收藏、艺术欣赏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阳江漆器曾驰名中外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屈指算来,漆器已经伴随中国人走过70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时,阳江开始生产漆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明清时期,阳江漆器已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漆皮箱、漆皮枕头、漆花木屐、漆艺梳妆台、漆器暖水壶是当时嫁妆的五大件。清代诗人谭松年作《阳江竹枝词·漆皮箱》:“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从此黑头人不老,相投胶漆两情长。”来表达人们赋予阳江漆器的美好祝愿。《阳江县志》载,晚清时,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县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出现了“老义和”“广泰成”等著名漆器店。
最盛时,阳江漆器从业人员达到400多人,月产数万件漆器。1958年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成立,漆器厂成立之后,阳江漆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新高峰。当时漆器厂集中了阳江漆业包括傅乃彬等在内的精英,漆器厂的产品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大放异彩。1962年,时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田汉参观阳江漆器后,赋诗赞美:“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游客在参观阳江漆艺院的漆艺作品。
江城漆艺主要以漆器为主,分皮胎、布胎、纸胎、木胎、瓷胎、陶胎等,其中以皮胎、布胎、纸胎漆器最富传统特色。江城漆器以生产漆箱、漆枕、漆盒等小件漆器而闻名,传统漆艺产品具有质轻、坚固、防潮、耐水、耐碱、耐热、耐磨、耐大气侵蚀、硬度高以及漆膜丰满、光亮、古雅、美观等特征,具有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的优点。江城漆业主要生产实用型漆器工艺品,如:漆器家具、漆器用品,到有欣赏、收藏价值的美术工艺品:如漆摆件、漆画等,其中较大件的皮制漆艺制品在全国也只有阳江能够生产。在制作技法上有髤罩、镶嵌、描金、莳绘、雕填、变涂、贴金、贴银、戗金、化漆、堆漆、泼漆、弹彩、研磨和印花等技法,用色则通过调入银硃、石黄、石绿、宝红、钛白等入漆原料,由原来的黑、朱两色,增加到多种色漆,又加入使用螺钿(包括各种贝壳、螺壳)、蛋壳、金银箔、石片、闪光磷等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江城漆器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展了阳江漆器的艺术创作空间。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髹”(音:休)字的意思:它是作为漆艺的专有动词使用,以漆饰物谓之“髹”,民间则把以漆饰物的动作也称为“漆”。《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古人言漆工,或言漆器,常用这两字来概括。髹饰工艺是中国古代在艺术品上采用的一种工艺,用漆漆物,谓“髹”;“饰”,寓纹饰之意。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阳江漆器的千文万华。人们对漆器的要求已不只满足于生活需要,为提高国营漆器厂的产品水平,1963年,广东省派出若干技术人员前往各地学习,漆器厂工人范俊等一批漆艺技术人员先后接触到了福建的脱胎、平遥的彩绘、四川的研磨、扬州的螺钿镶嵌等漆工艺。靠着皮胎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与北京漆器、扬州漆器、福建漆器、四川漆器齐名。
1976年下半年,漆器厂厂长沙泗组成攻关小组,开发大漆的替代涂料。经过反复摸索和艰苦试验,以腰果壳液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了天然树脂型油基漆——腰果漆。1982年,产品基本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漆颜色相对鲜艳,成本较便宜,非常适合首饰盒等小漆器饰品的工艺。用腰果漆髹饰以后, 阳江漆器进一步形成五彩缤纷、色泽靓丽的地方特色。阳江腰果漆器的胎质, 不再守住传统的皮胎, 而有木胎、布胎、塑料胎等。漆器产品也不再是当初单一的漆皮箱和漆皮枕,到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大床、衣柜、桌子、椅子甚至碗碟、筷子等日用家居用品,有800多个品种。当时,阳江漆器出口值最高达到680万元。
因漆画而重新焕发生机
阳江漆器可以说是从生活中走来,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形成。一开始以实用为目的,后来才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当初,阳江生产漆皮箱、漆皮枕,髹以红、黑两色漆,继而生产皮雕漆盒等。漆皮箱以其特有的防潮防蛀功能,且美观大方,成为贮器首选。
曾爱琼漆器作品《仕女图梳妆盒》(27.5cm*21cm*16.5cm)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营不善及社会环境变化等原因,阳江国营漆器厂和许多国企一样转制了。受到物美价廉的塑料等制品冲击,漆器市场迅速萎缩。1996年,阳江漆器厂基本停产。如今,在阳江的大街小巷,再难觅得专卖漆器的店铺。普通人家,也难见漆器的踪影。目前阳江真正从事漆艺的人有多少?有人说,仅有寥寥数人;也有人说,大概二三十人,最多不超过50人。阳江漆艺产业协会成立时,几乎集中了阳江所有与漆艺相关的从业人员,会员不过60人左右,这里面有些人仅是漆艺爱好者。
漆器低迷,漆画却逐渐走俏,并以雍容华贵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
“阳江目前从事漆艺的,大部分是从事漆画。因为漆画不仅制作起来相对方便,也更加有市场。”市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冯树华说。漆器厂逐渐萧条直至解体后,漆艺的辉煌不复存在。一帮痴迷漆艺的老工人利用漆器厂的资源,组织创作漆画,并在国内屡获殊荣。
制成一幅漆画,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工序。构思设计素描稿后,用复写纸把图稿拷贝到漆画板,在漆板上洒上金粉、银粉,留下影像,再层层涂漆上色,贴上木屑粉、瓦灰粉或蛋壳、金箔、银箔等材料,还要用砂纸打磨,用植物油或瓦灰等抛光、罩染、揩清。在漆墨苑,陈奇积的学生、25岁的阮文峰正专心致志地描饰银粉。在阳江职院选修漆艺后,阮文峰便迷上了漆艺。阮文峰说,有很多朋友喜欢自己的漆画,还有人出三五千元购买,如今若以漆画谋生,不成问题。
漆器,才是阳江漆艺的根本。阳江漆画只是附生在漆器上的分支,传统漆器若丢失了,就等于失去了“人无我有”的特色,失去了工艺美术的立身之本。
当阳江漆器髹饰技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对于阳江漆器老艺人来说,荣誉加于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傅以周漆画作品《叠金花》
作为传承人的傅以周,还兼着阳江漆艺馆馆长一职,最近他忙于撰写漆艺馆可行性计划,准备对阳江漆艺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记录、整理、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传承系统、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并建立系统的档案。“只要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即便是具体而微的事情,相信假以时日,也能星火燎原了。”傅以周说。
父子坚守接力传承漆艺
传承漆艺需要技术更需精神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