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江城区市民的一天,是由阳江的招牌小食猪肠碌、妈仔和白粥唤醒的。当清晨第一缕光线洒过,茶楼或小店门“吱呀”一声打开,就迎来了早起等候享用早点的江城区人,他们气定神闲,一如既往而愉悦地享用完那几种例牌早点,新鲜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
江城区人对待本土美食的热忱与坚持,有一股爱乡情怀,就像从这儿走出去的名人,无论权高位重抑或富甲天下,眷恋家乡之情也溢于言表。“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每次作画,落款时都用如橼大笔题上“漠阳关山月”几个字,对家乡的挚爱无不让人动容。人们简单、质朴、诚恳的人生态度,使得江城区凝聚起一股特别的人文气息。
1400多年来,阳江的县、州、郡、府所在地都在漠阳江边,故形象地叫江城,有“江边之城”和“阳江城”两个意思。而江城区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作为阳江市唯一的市辖区,市委、市政府驻地,江城区无不凸显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的重要地位,是广东省西部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粤西地区当之无愧的“快马”。
GDP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几乎碰到的每一个在市区生活的人都会由衷和你说,阳江幸福指数很高,江城区没有大城市的拥挤不堪,生活品质甚至比大城市要高。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让外地人有点质疑、吃惊,等到你在江城区逗留个三五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融入了当地的步调,已然接纳了这种平凡真实的幸福生活。
城区速读
历史沿革
江城古为高凉县属地,自魏黄初元年,吴孙权置高凉郡以来(除南朝刘宋58年以外),均为郡、州、县治。明洪武元年,设置阳江县,将旧土城进行改造,改建后的新砖木城因面临漠阳江,故名阳江城。1988年2月阳江撤县建市,设置江城区,属阳江市辖。
行政区划
江城区现辖埠场、双捷2个镇和岗列、白沙、中洲、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南恩8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433.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万人。
地理气候
江城区地区粤西,位于阳江市中部,属滨海低山丘陵地带,依山沿江临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2.5℃,年均降水量约2300毫米,全年基本无霜。
物产资源
江城区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森林面积22.82万亩,森林覆盖率19.2%。海洋资源丰富,全区海岸线长26.7公里(不含海陵、平冈),浅海滩涂3000多公顷,已开发水产健康养殖2876公顷,主要健康养殖对虾、文蛤、甲鱼、鳗鱼、石斑鱼等名优品种。拥有对岸、江城两个渔港,海产品丰富。
旅游资源
江城区旅游资源以人文胜景为主,兼有旖旎的自然风景。阳江学宫(现江城第一小学)是阳江目前现存的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石觉禅林是漠阳福地,佛教、道教参拜者众。名人故居则有邓琳故居、关山月故居等。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公园是为纪念南粤英雄而建。鸳鸯湖景区、金山植物公园、北山公园、中山公园、东岳公园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喜欢刺激的年轻人还可到罗琴雅操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参加漂流活动,体验山水之乐。
民族文化、历史
龙舟文化
阳江江城端午节逆水赛龙舟,清朝开始已经盛行。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三天,漠阳江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观众人山人海。江城区现有十二支传统龙舟,属城西镇的有上堡、下堡、四方单白旗、双白旗、七星旗、顿钵白须、顿钵红须;属西濑漠阳街道的有上濑、下濑;属太付街道的有华濠;属渔洲街道的有三角白旗、双带七星旗。
端午龙舟竞渡,是阳江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中以江城的渊源较长,最为热闹,龙舟文化最为丰富。
江城龙舟竞渡起源于何时?据史载:阳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公元六世纪)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端午,凭吊屈原的风俗梁、陈、隋朝已盛行。当时阳江城依靠漠阳江,水运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可以推算那是在江城民间已盛行龙舟竞赛活动了,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到了明、清两代,是阳江龙舟竞渡的鼎盛时期。
而古时阳江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至于江城传统龙舟何时定型,据一些龙舟元老回忆,至少也有200多年了。
不知从何时起,江城龙舟竞渡由巡游转为竞速为主,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过去竞渡场在漠阳江大埠头为起点至洲头的1300米江面。1958年江城建成了漠阳桥后,改由石觉头附近江面为起点,漠阳桥为终点。1985年起赛场移至观光桥前至冲口的江面。“上濑‘龙头’在阳江是最古老的,也是阳江龙舟‘龙头’的‘模特’,几乎所有传统龙舟的‘龙头’都是照着它的样子雕刻出来的。”上濑龙舟负责人苏家坤说。这个珍贵的“龙头”也是上濑人艰难保存下来的,当年破四旧,阳江龙舟的“龙头”都拖去游街,拉到人民广场烧,上濑人从火堆里救出了自己的“龙头”。
江城的龙舟赛与众不同的地方是“逆水行舟”这样的比赛体现了阳江龙舟竞渡的一大特色,是广东阳江成功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漆艺文化
阳江漆器作为原阳江“三宝”之一,是我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有三百多年,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色彩绚丽,造形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既可作生活用品使用,又可作美术工艺品鉴赏。
“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这是田汉同志在江城参观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时题的诗句。
“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据《阳江县志》载,晚清时候,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县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还有分布在西濑、塘基头、华濠、新店、南门街、河沿社、石觉头等处的家庭作坊20多户;出现了像“老义和”、“广泰成”等著名漆器店,其中又以“老义和”的漆皮箱最为有名。它们在广州、香港都有分店,产品远销东南亚。20世纪30年代,阳江县长李伯振派人到福建考察漆器,之后,官办一家“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促进了阳江漆器生产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漆器获得了新生,1956年成立了漆器社,1958年转为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在江城北山北麓新建了宽敞的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阳江漆器色泽光滑可爱,能防潮防蛀,因而人们很喜欢选用,生产逐渐发展,行销省港各地。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外国商人购得一批阳江漆皮箱,内装贵重物品,乘船回国。船在海上沉没。几天后,这个商人偶然在海边拾获自己的一只皮箱。抹干后,外表光滑如故。揭开一看,不由得惊诧不已。原来他以为那只皮箱在海里漂浸了多日,里面的东西肯定被海水浸坏了,谁知箱里一点水渍也没有!这个商人不但逢人都夸这件事,还写文章在报上发表。于是阳江漆器便驰名中外了。(据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先生考证,1854年6月15日,满载阳江漆皮箱的葡萄牙轮船“玛丽号”号,经好望角时遇台风沉没。第二年,就有外国人来到阳江,找到了“老义和”买了很多漆皮箱,从此,阳江漆皮箱开始远销美洲。)
阳江漆器质地分类
有皮胎、木胎、金属胎、瓷胎和纸胎等 品种,以皮胎产品具有阳江漆器的独特风格而驰名。皮胎产品又以漆皮箱和漆皮枕最为著名。漆皮箱的制作,是先用杉木作骨架,再在其内外粘贴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后髹漆晾干。漆皮枕是在木架上用藤丝编织轮廓后,套上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乒髹漆而成。
阳江漆器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漆器不断创新,努力增加花色品种,由过去的20多种,增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500多种,在漆装饰方面,由原来的黑、朱色,增加到了各种色漆,并有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印花等技法。
阳江漆器工艺
阳江漆器的制作,初时只生产皮箱、皮枕,颜色只有红黑两种。漆皮箱的制作,是先用杉木作骨架,再在其内外粘贴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后髹漆晾干。漆皮枕是在木架上用藤丝编织轮廓后,套上一层牛皮,经过加固、熨平,然乒髹漆而成。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成果的运用,阳江漆器厂不断创新,增加花色品种。除漆皮箱、漆枕头、漆皮盒等传统产品外,还生产各种皮胎、木胎、纸胎和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盘子、盒子、茶具、酒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各种漆木家具以及屏风、挂屏、花瓶、磨漆画、仿古文物等艺术陈设品。品种由过去的20多种,增加到800多种,在漆装饰方面,由原来的黑、朱色增加到了各种颜色,并用皮雕彩绘、罩金、金、银、铜、锡装饰,以螺钿、贝壳镶嵌彩面,以及采取描金堆漆、拍花、印花等工艺令产品更加光彩夺目。
阳江漆器的优点
阳江漆器以其质轻、坚固、耐用,无裂缝,加上漆膜本身耐水、防潮、耐酸碱、耐大气侵蚀等化学性能以及耐温、耐靡,光亮、漆膜丰厚,更显得名贵实用而驰名中外,逐渐成为“阳江三宝”。皮雕金漆盒于1963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国内外一些文史馆、博物馆也到该厂订造不同规格的漆皮箱,用以存入名人书画和珍贵历史资料。
皮雕彩绘是阳江漆器的著名工艺,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皮雕金漆盒于1936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柿子盒是以樟木加工为胎,用朱红色、赭色和金色的漆髹上后,再多次磨刷和抛光而成,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多次获奖。
2011“广东省漆艺之乡”
阳江白榄
阳江白榄是一种用阳江本地方言——“阳江话”、有节奏押韵似快板但又更自由的道白形式。不分长短句,不分上下句(一般下句是仄声结尾,既干脆,又长于表现诙谐。)有时只是清唱也独立成曲,阳江白榄是用板子或木鱼作为伴奏乐器拍和的。阳江白榄是说唱体曲种,是阳江的母语艺术之一。
白榄,是一种凉果小食,如我们平日爱食的甘草榄、和顺榄等。艺人沿街卖唱,或结合卖白榄说唱(类似快板的坊间小唱、半说半唱。)以招揽生意,日久就成了曲种中的“白榄”。“白榄”
也是粤剧的一种唱例,在其他剧种里只给丑角念诵,其名曰“数板”。
阳江是粤语地区,白榄随粤剧传入本土,后演变为用阳江话表演的快板,唱词像阳江山歌,是一种民间表演的民歌夹曲艺形式,通常一人说唱,若干人和唱,近年还改良为白榄剧。
它是阳江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群众中产生,以身边鲜活的事物为素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认识,对未来的向往;它的表现内容具有多样化,可褒善美、贬恶丑,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许它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浓厚的本土特色是阳江人民喜爱的原生态音乐。
为了保留和宏扬这种传统文化,阳江文化人还对阳江白榄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例如注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甚至添上了一些现代音乐及舞蹈元素等,使阳江白榄能为年轻人所接受,以保持阳江白榄的旺盛生命力。阳江白榄以阳江话来表演,别看舞台上表演者的装束很朴素,道具更是简单得可以,但却是幽默诙谐,简单易懂,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演出的时候台下的男女老少都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国之瑰宝
中国(阳江)“国之瑰宝”工艺馆是阳江市国之瑰宝工艺馆有限公司拥有的一个大型工艺珍品展览馆,占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除园林景点外,展馆面积万余平方米。展馆是以珍稀名贵、存世经典的黄花梨(即降香黄檀)、紫檀、乌木、老鸡翅木等四大国宝木为主作材质,高仿制作明清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各款名贵家具、摆设件、雕件和能工巧匠原创制作的各种雕刻工艺品,以及馆主几十年来从民间收藏的各种工艺精品,展馆内展示的还有各款价值不菲的黄花梨、紫檀木、老鸡翅木、乌木、金丝檀木等珍稀名贵硬木所制的架子床、罗汉床、云龙顶箱柜、大型屏风、多宝格、案几台椅······数十件镇馆之宝,数百上千件黄花梨、紫檀、乌木、老鸡翅等国宝木所制作的古典家具、工艺精品,件件精妙绝伦、鬼斧神工,件件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件件都蕴藏着一段不朽的传说,件件都流传着一段美好的神话,件件都吟唱着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中国(阳江)“国之瑰宝”工艺博物馆是艺术珍品的殿堂,所制作和收藏的工艺珍品系列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传统图腾、吉祥如意;琳琅满目,流光溢彩,名贵古典家具和工艺珍品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是不朽的艺术杰作和无价之宝。令多少中外名流、专家学者、商贾看客、寻常百姓驻足忘返,赏乐无穷!惊叹:“此物本应天上有,此物只有中国广东阳江有”!阳江物华天宝!
文昌宫中共阳江县支部旧址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恩街道办事处南恩社区南恩路县前市11号(旧市法院宿舍内)。又名文昌宫。始建于清道光15年(1835年),经历了几次重修,1997年重建。原有的文昌宫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庙宇式建筑。共分三进,左右是厢房,现存的文昌宫是1997年12月重建的,坐西南向东北。总占地面积176.50平方米。面阔一开间,二层仿古建筑,屋顶是攒尖顶绿琉璃瓦,正门前有庭院,庭院围墙高2.1米,瓦面铺绿琉璃瓦,整体建筑砖混结构。该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1925年至1927年4月中旬,中共阳江县支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阳江支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阳江办事处、阳江县农民协会及阳江县女解放协会在此办公。1999年6月,中共阳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将文昌宫定为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该址1986年列为阳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