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背塔坐落在江城区岗列街道岗背村岗背岭顶,东与髻山相望,北与东山石塔对峙,东南临北津南海,矗立如笔,故又名文笔塔,是一座笔峰圆形光塔。
由于年久失修,岗背塔早已崩颓,加上在1994年遭受雷击,而今仅剩下一半塔身,且杂树丛生,既不辨真容亦难以入内。近人仅知其残高约11.5米,底直径7米左右。塔有一直通南北的长方形孔道,宽40厘米,高50厘米,长40厘米。全塔砖灰结构,塔的外表以蚬壳灰涂饰,塔心内部有十字砖架,直至塔顶,结构造型颇为独特。
民国十四年版《阳江县志》载,“岗背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606—1619),为邑人李天培(明朝进士,曾任南京工部主事)所建。清康熙年间(1665年前后),为县令孙迁铎拆毁,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
岗背塔是一座无层位的别具一格的实心塔,具有研究中国古代塔建筑工程艺术的价值。原阳江县政府于1986年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历经沧桑的古塔亟待维修。
据文献记载,宋代阳江城的海岸线,就在玉沙至髻山脚一带田垌上。这些地方曾出土过很多海螺壳和烂船板、船桅,岗背村一户村民在家里挖井,竟然挖出蚝壳和船板。现在的望瞭岭以东、髻山西面有地名“潮排山”,又称“潮排塘”,都是沧海桑田在地名中留下的痕迹。
岗背山位于江城区岗列街道岗背村前。岗背山原名望海冈,400年前,岗顶曾建有望海亭。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汇考二》载:“望海冈在(阳江)县南六里郡台都(今县城东南8公里范围内岗列、城西雅韶地)。高百余仞,周四、五里、屹然独立,县治之案山也。宋绍兴三年(1133),知州王冶筑亭山巅,曰望海。”
资料显示:古时候,岗背山屹立于南海之滨,登山远眺,一望无边的大海,尽收眼底。宋绍兴三年,恩州(辖阳江、杜陵、恩平三县)州长(知州)王冶在山顶筑望海亭。王冶,山西太原人,为人清廉,关心群众疾苦。王冶逝世后,阳江人也曾建祠(王守祠)纪念他。
望海亭建成后,不少人前来观赏。宋枢密院编修官胡铨,曾登台(亭)赋诗。胡铨,字邦衡,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第五人,授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在枢密院工作时,上书乞斩秦桧,被谪监广州都监仓,改佥书威武判官。到任后,又因出言不慎,被除名编管新州(今新兴)。在新州工作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常说讥讽、毁谤的话,再移谪右阴军(今海南岛)。绍兴二十六年(1157),秦桧死后,胡铨量移衡州(今湖南衡阳)。胡铨调任期间,曾路过阳江,留下《登阳江望海台诗》,诗云:“君恩宽逐客,万里听归来,未上凌烟阁,聊登望海台。山为翠涛涌,云拓碧天开。目断飞云处,终身愧老莱。”胡铨的诗,抒写了其半世坎坷之情。而望海台美景亦可从“山为翠涛涌,云拓碧天开”中可见一斑。
望海台(亭)经历数百年风雨,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坍塌。万历《广东通志·郡县志》有载:“阳江县南六里,曰望海冈,在郡台都。高百余仞,周四里,屹然独立,县治之对山也。登之,可观沧海。宋绍兴三年,知州王冶筑台其巅。今废。”
望海台废后,望海冈的名字不变。清宣统二年(1909)版《广东舆地图说》载:“阳江县城东一里曰望了山,其东东山(今北山),又二里王母冈……城南六里曰望海冈。”
望海台(亭)坍塌以后,李天培(阳江城人)在原地建塔(岗背塔)。同期,李天塔还在顿砵山(东砵塔)造塔。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顿砵塔位于城西南二里的漠阳江西岸顿砵山顶,明万历年间,邑人李天培倡导兴建。”
由此可见,当年李天培倡建东砵塔和岗背塔,实与阳江的航运有关。
文献有载,南北朝时期(420—589),阳江的航船,可直达广州。《梁书·王僧孺传》载:“南朝梁天监六年(502)有高凉‘生口’(高凉人好争斗,称俘虏为生口)及船舶每岁至(广州),外国贾人,以通货易,又买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习以为常。”
宋代,阳江渔业也相当发达。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阳江渔业有较大发展,沿海渔船有十余艇联合一舟宗的窖棚、香舟了等中浅海渔船。”当年的江城渔洲、西濑(古称西浦)一带,成为渔船聚集的地方。
李天培这位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工作的朝廷命官(工部主事),深知在岗背、东砵两山筑塔的重要性。塔成后,给两阳地界的河运与海运提供了大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