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宁在翻看无偿献血证。 杨芳 摄
2月21日,离上次捐献血小板刚好间隔2周,不出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所料,江城区机关事务管理处职工陈炳宁再次来到血站捐献血小板。每到献血的间隔期,陈炳宁便准时来献血,这是他第154次献血。他18年来献血总量达5.66万毫升,救治了许许多多素未谋面的患者,温暖无数个家庭。用陈炳宁的话来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继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18年来坚持定期无偿献血
4日,记者在市区漠江路附近见到了穿着朴素的46岁的陈炳宁。回顾起自己的献血史,他说,一想到能帮到别人,他就将献血坚持了下来。用来装无偿献血证的小纸盒边缘有些磨损,这些“小红本”从旧到新记录了他从1998年起至今的无偿献血路。
1998年10月16日,陈炳宁散步时,看到了市人民广场的献血车,了解无偿献血知识后,便献了200毫升血,那一年他27岁。“当时通讯方式没这么发达,我献完血后收到血站给我寄来的信,内容记不太清楚是什么了,大概就是说我的血液合格。”陈炳宁说,当得知自己的血液已经在某个人的体内流淌,并有可能在延续着某个人的生命时,一种快乐和满足的感觉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从那以后,他便和献血结了缘。“只要是对的事情,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并非为夺献血冠军而献血。”陈炳宁说,第一次顺利献血带来的自豪感,让他有了再次献血的勇气,也开启了他10多年的献血之路。
陈炳宁定期参与无偿献血,从开始捐献全血一次200毫升,到后来一次400毫升,再到现在定期捐献血小板,献血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份善举,他多次被授予省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促进奖。
为保血液质量很少吃猪肉
“我在部队待过,现在都保持了很多好习惯。平时作息都很规律的,为了献血,我还加强了锻炼。”在他的献血史上,陈炳宁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几年前献血遭拒。那一次他去献血小板时,检测发现血液含脂肪量过高,不符合献血小板的条件。工作人员叮嘱他平时清淡饮食并不要饮酒,饮食减少脂肪摄入。
“因为那次浪费了血站的检验材料,我内心有点过意不去。”陈炳宁说,为确保每一次能够按时正常献血,他平时很注重养生,特别关注饮食。此前,猪肉曾经是他的最爱,但当了解到过多摄入油腻食品影响血液质量后,他改变了饮食习惯。“食堂师傅经常做猪肉汤,同事都吃得很开心,但我都忍住了。”陈炳宁从吃猪肉到少吃猪肉再到不吃猪肉,10多年来忍住美食的诱惑,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血液符合献血的要求。
身体指标正常就会继续献血
“尊敬的陈炳宁先生,您的血液已发往阳江市人民医院,我们谨代表伤病员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陈炳宁来说,让他最为感动的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一条条简单的短信。“以前,每次献血后都会收到一封信,而后来,收到的就是一条条感谢短信了。”陈炳宁说。
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说,除了定期过来献血,陈炳宁献血都很低调,都没有要工作人员赠送的纪念品。有时看到献血的人很多时,除了耐心等待外,作为“老熟人”的陈炳宁会肩负起志愿者的工作,帮血站工作人员的忙,引导献血者填表等。
捐献全血25次,单采血小板129次,陈炳宁成为我市献血量最大的人。对于网友关于献血量过多是否会危害献血者健康的疑问,陈炳宁说,每次在捐献前,工作人员都要对他体检,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才能献血。“自从献血后,我身体一直很好,基本上没生过病。”陈炳宁说,他用一次又一次的献血行动证明,献血无害健康。他坦言,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会继续献血。“也许我的一袋血能救活一个人,这个人将来可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陈炳宁憨厚地笑着说。
■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杨 芳 通讯员/张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