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容老人展示“南粤七一纪念奖章”。李向东 摄
一份承诺可以坚守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四十年?
是一辈子!
连日来,记者为一位阳江烈士遗孀的事迹深深打动。
“八一”前夕,经过反复的核查和搜寻,记者在江城区鹰山社区的一处普通民居,终于见到了年逾八旬的烈士遗孀郭月容老人。从1975年10月丈夫牺牲至今,在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郭月容始终不忘初心,用生命和忠诚守护丈夫的嘱托,令人深深感动。
初见郭月容,老人身材精瘦,但目光坚毅,精神矍铄。面对记者的再三请求和诚意,老人终于打开话匣子,讲述了一段尘封半个多世纪感人至深的故事……
◎ 缘牵一线
化州姑娘钟情海疆卫士
郭月容出生于茂名市化州那务镇,今年82岁,是1974年中越南海西沙海战阳江籍革命烈士许计贤的妻子。
说起这一对革命情侣的结合,还有一段佳话。
郭月容在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她从小好学要强,加上年轻貌美,初中毕业便已成了当地的“名人”。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初中毕业算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了。因此,郭月容参加工作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岁出头成为镇里的妇女主任,并曾经作为劳模代表到广州参加省的表彰大会。感恩于组织的培养和教育,郭月容在自己的婚姻目标上,一直希望找到一名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但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她耽误了最佳的婚恋年龄。直到1963年,郭月容才在当地公社书记陈大勋(阳江人)的妹妹牵线下,与在南海舰队某部当连长的许计贤相识。见面之前,媒人撮合他俩说,不管是在性格上,还是在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上,他俩都十分般配。果不其然,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在当年结婚组建了家庭。
◎ 任劳任怨
弱女子撑起家庭半边天
婚后第二年,第一个女儿出生了。不久,郭月容便得到部队的许可,远赴海南随军,从此开始了十多年的随军生活。郭月容最初住在南海舰队某基地约十公里外的家属营区,当时丈夫每天都要翻过一座大山到营地去工作,早出晚归,而她则在家操持家务,带孩子、种菜、养鸭,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1965年生第二个孩子时,刚好丈夫带队伍拉练离开了营地,无法在身边照顾她。由于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郭月容在医院生完孩子后因没有及时补充营养,身体出现水肿,无法自理。躺在病床上的她,只能想方设法找到当地的熟人,接自己回家中休养。
“他在部队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最积极的,总是第一个冲到最前面。”讲起丈夫许计贤的往事,郭月容记忆深刻。虽然一个柔弱女性担起持家的重任,当时觉得很委屈,也不知暗自流了多少眼泪,但是想起丈夫肩上的责任,自己心里又很快原谅了他。也正是丈夫对党忠诚,全身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的这种性格和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她。
结婚前,郭月容曾在化州家乡当过老师,也很喜欢老师这份职业。一次,听丈夫说离舰队基地几十公里外的毛阳公社正缺一位小学老师,问她愿不愿意去,她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回想起这件事,郭月容老人告诉记者,她自己当时什么都没有考虑,只想着只要有机会为社会做点事,把孩子教好,就一门心思往前冲。
后来,郭月容干脆把四个孩子也接到了学校,和远在几十公里外营地驻守的丈夫更是聚少离多。丈夫大概一个月回来一次,家里家外的一切事情只能靠她独自承担,但她从来没有因工作与家务活的劳累,以及夫妻分居两地的孤独,埋怨过丈夫。在郭月容的大力支持下,许计贤在这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被所在部队评为“先进工作者”与“五好干部”,多次受到嘉奖。
◎ 无怨无悔
不负烈士重托奋力前行
就在这对革命伴侣齐头并进、建功立业的时候,1974年,发生了南越军队在西沙大肆侵占我岛屿打死打伤我渔民和民兵的事件。
我人民解放军发起自卫反击战,许计贤受命率部参加了战斗。在激烈的海战中,他英勇负伤,后被送至北京海军总医院接受治疗,于1975年10月终因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郭月容回忆道,牺牲前的最后时刻,许计贤拉着她的手说:“国家还很困难,一定要自力更生,把孩子抚养成人,多为社会做好事实事,千万别向组织提要求!”看着丈夫期盼的眼光,郭月容强忍泪水,郑重地应允了丈夫的请求。
丈夫的牺牲,让郭月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身边的朋友都为她担心,一个女人怎么能独自带大四个孩子?有的甚至劝她改嫁,但郭月容没有气馁,毅然用她那瘦弱的肩膀顶起了一整片天空。后来,辗转奔波,凭着对烈士丈夫生前的承诺,她带着四个孩子回到丈夫的家乡阳江江城生活,暗暗下定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们拉扯大。
虽然郭月容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苦比想象中要苦千倍万倍。因为子女多,政府最初安排的小房子根本住不下。后来作为烈士家属,郭月容一家五口住进了政府分配的廉租房,她也被安排在离家不远的江城岗列医院工作。为了确保准时上班,郭月容每天早上五点便要起来张罗早饭,送儿女们上学,再赶回医院上班,她从来没有因家庭的原因而迟到早退。
郭月容老人回忆,由于当时物质短缺,鱼肉需要凭票排队购买,但自己没有太多时间排队,常常出现轮到自己时鱼肉已经售光的情况。后来,有好心人了解到她的处境,悄悄帮她留一点鱼肉,这些都让她感觉到很温暖。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郭月容始终记着丈夫的嘱托,不向组织提要求。她独自带着四个孩子生活,虽然省吃俭用,但粮食仍然不够吃,有热心肠的邻居张罗着要把当时每家都吃紧的粮票分点给她,她却委婉拒绝,认为自己是党员、是军烈属,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肯给组织和他人多添麻烦。
由于父亲早逝,几个孩子常常会被其他孩子欺负。孩子在外面和别人家的孩子打了架,郭月容总是先向人家道歉,然后把孩子领回家中,耐心地教育孩子,做人要宽厚公道,要互谅互让,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胸怀家国的人。回想起这些,老人感慨说,几十年的岁月一路走来,自己吃了不少苦,但是已很知足,她十分感激组织和政府的关心照顾,也感恩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 不忘初心
爱党爱国情怀代代传承
从1955年入党至今,郭月容始终秉承一颗爱国爱党的赤子之心,做事积极上进,公私分明,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始终以身为一名党员而自豪。
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了一枚金灿灿的奖章。奖章系着红绶带,正面镌刻“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八个大字,这是2011年建党90周年省委特地为党龄50周年以上的老党员颁发的功勋奖章,老人一直视为珍宝。当着记者的面,老人将奖章挂在了胸前,脸上溢满着幸福与骄傲。老人的家人说,这么多年来,郭月容老人始终记挂着党员那份责任,每年坚持到所在的党支部交党费、参加支部生活。
四十多年的含辛茹苦,四十多年的风雨沧桑,都已成为过去。让老人欣慰的是,几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自立自强。譬如小女儿许州红从小表现积极,乐于助人,读书期间曾获评“江城区优秀团干部”等多种荣誉;大儿媳张霭姝也受其影响,工作出色,还当选为阳江市第三第四届人大代表。四年前,老人的大孙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和孙辈谈心,老人常告诫说,找对象要找那种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对事业有追求、对家庭负责任的人。
采访中,郭月容老人的家属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幅是许计贤烈士的画像,烈士身着海军服,双目炯炯有神,透着军人特有的刚毅。还有两张一寸大小的照片,是郭月容1963年与许计贤相识不久,特意到化州照相馆拍下来赠给丈夫的,相片上的姑娘圆脸短发,洋溢着青春与朝气。老人仔细端详着半个多世纪前的照片,若有所思。也许,老人在默默地和丈夫诉说:你看,你当初的嘱托,我一直都未曾忘记呢。
■ 链接
许计贤烈士简历
许计贤(曾用名:许计元),男,生于1934年,原籍广东阳江县岗列公社报头大队大村,后迁居阳江县东平公社允泊大队地塘元村,革命烈士。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6年调入南海舰队某部。1959年12月入党,生前所在单位及职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独立12营副营长。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中越西沙海战,在西沙海战中不幸中弹负伤,于1975年10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因抢救无效牺牲。
记者手记
岁月见证责任与忠诚
这注定是一次不寻常的采访。
“八一”前夕,得悉郭月容老人身上“有故事”之后,我们立即通过民政部门的同志、许计贤烈士家属、湛江日报社的同行和烈士生前部队取得了联系。由于时间的久远和当时对烈士的资料保存有限,所以对每一条信息的核实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一个细微过程,都要寻找人证物证,反复核实。在这几天时间里,我们不敢多瞌眼,不敢有所大意。因为我们始终被一种精神感动着,与郭月容的责任与忠诚相对比,我们的这一点辛苦实在算不了什么。
随着和平日久,物质越来越殷实,一些人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似乎越来越缺乏自觉意识。从国家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维度看,每个人都应该向郭月容学习,始终不忘初心,怀有一种信仰,守着一份责任。在浮躁功利的社会里,这样的淳朴信仰弥足珍贵,坚持不易,然而它却是支撑一个人一个民族在艰苦岁月中勇敢前行的动力之源。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激上一辈人所付出的艰辛,更要鼓励年轻一代为社会为国家献出一己之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