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的历史发展与九街十二巷
阳江,因长期以来,治地中心都在鼍山脚下(现江城一小周围),故名又鼍城。 说起江城,老阳江人都会用“九街十二巷”来概括——
九街:马屋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横石街、卜巷街、苏屋街、洲背街、水埒街(其实加上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应为13街)。
十二巷:榕树巷、东边巷、牛角巷、扳桂巷、瓮垌巷、吴屋巷、甜酒巷、盲婆巷、羊咩巷、打铁巷、丁屋巷、东关巷。
这“九街十二巷”是怎么来的?这就要说到江城的历史了。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氏征切”。原是指民众聚集的地方,后来便成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阳江,作为古高凉县、郡的治所,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阳江”还只是个地域概念,未有具体的城市存在很早很早以前,阳江还未有所谓“城”,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不过是一个地形相对高起来的山坡或土墩而已,只是个名副其实的“土围子”、“土包子”,周围再以荆棘(比如簕竹)围起来算是“城”了。宋代之前的“阳江城”,就是这个样子。隋朝大业2年(公元606年),阳江正式始为阳江县。今年为阳江得名1400周年。直至宋绍圣4年(即公元1097年,新编《阳江县志》作1091年,误)知州丁琏(番禺人)才依鼍山(现在的江城第一小学周围)筑起一座土城,这就是咱们现在阳江城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