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兴建的阳江城南恩路,饱经大半个世纪的沧桑,而今仍然是阳江历史文化聚焦和商贸繁荣的彰显之地——
光 叔
◎ 南恩路的由来
民国19年(1930年)初,阳江城楼、城墙被拆除。拆下的泥土、砖石用于铺建新马路和砌建沟渠涵洞。仅仅几年时间,阳江城内的交通窘境得以改善,出现了马路纵横的局面。
阳江在唐、宋、元代曾分别称恩州、南恩州、南恩路总管府等,因南恩州治设在鼍城正街,故此街取名南恩路。南恩路从老城的东门至到西门,全长1067米,宽8.5米,是横贯城内的一条主干道。
当年开辟马路时,阳江官员向马路两旁商铺、民居划井丈放,收缴马路建设费,以补足筑路资金。各店缴纳价银数目,视马路地段兴盛程度而异。由于当时水路交通条件胜于陆路,故南恩路西门街至漠阳江码头一段为甲等,每井价银60元;东门街一段为丁等,每井价银20元。
南恩路建成后进行“洋式店面”装修,马路两边骑楼结合本地民居习俗和南方多雨天气特点,一幢挨一幢而建,整条街就形成了一条长廊,利于居家出行和商贸活动的开展。
阳江老城的“九街十二巷”中,就有卜巷街、横石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榕树巷、牛角巷、攀桂巷、瓮垌巷、甜酒巷、吴屋巷、丁屋巷等连接上了南恩路。南恩路落成时,民众舞醒狮放鞭炮热烈祝贺。
1953年南恩路改为三合土路,1957年改建成水泥路,近年又铺设大理石路面。这条马路建成至今已80多年了,阳江城“正街”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阳江百货公司商店。
阳江县华侨公司华侨商店。
◎ 几经战火洗礼
南恩路东门头是旧城的东门(承宣门)入口,是过去官府秉承宣讲皇帝政令的地方,城楼有士兵守望。1985年在原东门酒店糕点部门前挖化粪池时,发现1.2米深的泥土中埋着一门大炮,近2米长,重约1200公斤,表面有少量锈蚀,其它完好无损。经文物专家鉴定,该大炮原来架设在承宣门城楼上,是守城御敌用的。现在这门大炮放置在北山公园吉祥亭附近的炮台,成为山上的一个景点。
1990年11月,南恩学校(原阳江二中)在校内挖化粪池时,出土四支小型铁炮,炮身基本完好,经专家鉴定,是清代铸造的军事遗物,是昔时县治城防守备用的重武器。
民国28年(1939年)初,日军飞机轰炸阳江县城,城内被炸的有东门头、县中(阳江一中前身,今南恩学校)侧的鱼塘等。炮弹落在塘基,炸崩了一个大缺口。1943年2月16日,日寇的飞机轰炸阳江城南恩路大公鞋店等商铺,死6人,伤数人。
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兵团在地方人民武装的配合下,追歼国民党军刘安琪兵团,经过激烈的战斗,当晚解放阳江城。解放大军二野四兵团十四军军长李成芳、粤中纵队二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郑锦波等,带兵沿南恩路进入阳江城,这一天被定为阳江解放纪念日。
1949年11月7日下午,在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庆祝阳江县解放”的盛大集会在南恩路县中大操场隆重举行。大会有三万多人参加,会后,举行了环城大巡游。
历经沧桑的南恩路依然是阳江城的正街。
◎衙门县署所在地
阳江建城虽在宋代,但自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以来,阳江城南恩路长期作为郡、州、府、直隶州(厅)、县治所在地。历代设置的衙门都背倚鼍山,面临南恩路。
在阳江历史上,曾经有过“文治昌明,好官辈出”的年代。出了不少正直不阿、忠精为国的官员和名人高士。如:重视城市建设的知州丁琏、赈灾爱民的知州王冶、兴学育才的知州黄公度、有口皆碑的县长李伯振等,都受到百姓世代传颂。
1925年~1926年,阳江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中共阳江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南恩路县前街文昌宫秘密成立,阳江县农民协会亦设于此。中共阳江县支部诞生后,阳江工运、农运、学运不断发展壮大,理发、酒米、渔业等工会等相继成立,农会多达80多个,会员有1.2万人。
◎工艺文化聚集之地
南恩路建成后,一大批具有商业、工艺、文化、饮食、服务功能的店铺,云集于鼍城这条正街上。“骑楼”下的马路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阳江出现了很多工艺社,展示了民间手工业的多样性和水准。其中在南恩路上的工艺社有:漆器社、雕刻社、镜画社、毛笔社、眼镜社、缝纫社、毛巾社、衡器社、白铁社、木屐社、棉胎社、皮革社、理发社等。还有镶牙铺、打金(首饰)铺等……可以说,南恩路一度是阳江工艺文化的聚集、彰显之地。
南恩路老街小巷有书香。
◎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建市前,中共阳江县委、阳江县政府的重要机关部门,如县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总工会、财政局、税务局、商业局、粮食局、外贸局、二轻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都设在南恩路这条正街上。
建国后,政府在南恩路设立了文化馆、书报阅览室、电影院、大戏院、工人文化宫、中山公园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这些场所整合为当时阳江城的“文化活动中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艺人在南恩路组建了民歌社,中山公园外墙建起了民歌书法榜,定期有组织地开展群众书法、民歌创作活动。群众可以自由给民歌榜书法榜投稿,每当出榜之日,南恩路上挤满了诗书爱好者和观赏的群众,这成了阳江文化的“奇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南恩路街边或者在骑楼底下,有许多“看书仔”的小书摊,上面摆满了“公仔书”。带着油墨特殊香味的小人书,给小孩带来不同的审美情趣,还带来知识,带来欢乐!“公仔书”曾经是过去那个年代青少年的精神食粮。此外,每当夜幕低垂,南恩路的骑楼下、中山公园民权阁等处,就会有说书艺人摆开“古仔档”,每档都聚集了好几十人,坐的、蹲的、站的,无不津津有味地听讲古佬“讲古仔”。很多过来人,就是在“看书仔”、“听古仔”的文化薰陶下长大的。
位于南恩路中段的阳江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夫子庙,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成,是古代官民建庙兴学的场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阳江创办了“官立两等小学堂”(江城一小前身),从阳江考棚迁至学宫之后,学宫一直都是江城一小校址。阳江学宫是阳江学子成长的摇篮,2008年被定为省级古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
◎引领饮食潮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阳江城有四大红极一时的酒店,即南强、醉月、江城、幸福,其中南强酒店开设在南恩路中段。民国22年(1933年)5月,南强酒店落成,有6间铺面,楼高三层,有200多个餐位;旅业设50多个床铺。开张之后,食客常临,生意兴隆。
除了南强酒店外,南恩路东门头于上世纪60年代建起一栋四层高的东门酒店。这家酒店曾一度被阳江人唤作“第一餐厅”、“东风大酒店”,誉为阳江饮食行业的龙头。改革开放后,东门酒店选派大厨到广州学艺,服务人员均接受专业培训。当时推出招牌菜“脆皮鸡”、“芋扣”、“红烧羊腩”等,引领了阳江饮食的潮流。能去一趟东门酒店吃饭,是身份的象征,酒店月营业额上百万。
东门酒店还打出“一角三味”招牌,即花一角钱可选一碗粥或一杯豆浆,再加上两样点心,很多学生常常会光顾东门酒店吃早餐。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盛极一时的“南强”、“东门”等酒店,在商业竞争中终于因为城市中心的转移而“歇业”。
曾经架设在东门城楼上的火炮(现安置在北山公园)。
◎老字号商铺
南恩路服务行业也有许多老字号店铺,如正街的艳芳照相馆就是其中的百年老店之一。阳江人过去流行两句歌谣:“明知艳芳照相好,偏偏走去宝光。”歌句包含了正街四家老字号照相馆的名称——明珠、艳芳、翩翩、宝光。
南恩路、太傅路、龙津路交汇处,阳江人叫十字路。十字路口附近有百货、纺织品、日杂、土产、五金、交电、食品、烟酒等公司、商店,还有新华书店、中西药店、糕饼店、山货店等。阳江百货公司是老牌的“美利店”和“春和堂”商铺合并而建成的,是当年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场,兼有华侨商品凭证供应。二楼也设有货架,因阳江人不喜欢上楼购物,百货公司在楼上的柱子上安装着哈哈镜,不买东西的人,也被吸引上楼来照照镜子。
百货公司商品较多,人们办喜事则喜欢到此采购。那时糖果、饼干、日用品充当婚礼主角,贺喜的人来此买暖水瓶、脸盆、口盅、毛巾、锅碗等实用东西,上了10元钱的货物可都是重礼,要至亲好友才舍得买来送出。
南恩路华侨商店(现在的志达电器城)的商品除了价格昂贵外,还得有“侨汇券”才能购买。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市场经济与物价的放开,出现了很多超级商场,华侨商店由于品种少、规模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失去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华侨商店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时,该商店是阳江第一家女售货员必须涂口红上班的商店,记得商店开张之日场景异常火爆,全城的人都去观看涂口红的女售货员。在那里上班的女售货员一点也不亚于今天外企的白领,让当时的大姑娘小媳妇狠狠地羡慕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