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城区埠场镇辽阔的海域上,一排排网箱整齐有序排列,海里聚集着虾蟹、贝类和各种丰富鱼类海产,来往运输鱼虾、青蟹和生蚝的货车络绎不绝。这,就是目前江城区最大的海产养殖区。
蓝天白云下,笔者来到位于山外西村一家头部养殖企业,眼前占地1600亩的养殖基地水面辽阔,一望无际。夕阳的余晖映照着碧波粼粼的海面,不时可见鱼虾在水中游动,带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水面上,密密麻麻的蚝桩有序排列,蔚为壮观。眼前这片养殖产区是来自广东海象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的多营养层级养殖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养殖产品有青蟹、生蚝、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沙虾、黄鳍鲷、金鲳鱼、追鱼和金鼓鱼等。与一般的水产养殖不同的是,该企业根据养殖基地的气候、水文、水质、地质以及正处于漠阳江出海口微生物、微量元素丰富等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养殖模式,采用的高效精养+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模式,打造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的积极探索。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经改造升级后的基地如今实行了东西分区养殖。东区占地800亩,是高效精准养殖区,共有827个小型温棚养殖池塘,具有面积小、进排水容易、抗风能力强、不易倒塌、内部环境稳定、水质和底质容易调控等特点,该区年产量能达240万斤,年产值约5000万元。
西区也是占地800亩,这一区域则是分类明确的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区,此养殖区域能够实现鱼、虾、蟹、蚝立体养殖,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商业价值。
随着国家提倡养殖尾水治理和广东建设海洋牧场的重大战略,海水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广东海象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岳霖介绍,经过一年多的项目改造,基地依据不同营养层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将虾蟹类、贝类、鱼类、藻类等优良养殖品种有效整合在同一区域中进行养殖,配合养殖环境调控、养殖动物免疫调节、饵料生物应用、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药物安全应用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如今,基地养殖的品种营养搭配更加齐全,养殖空间更加立体,管理环节也更加全面。
同时,该模式还能有效减少养殖废物排放,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拥有水产养殖十多年经验的叶岳霖坦言,今年水产总产量预计能突破300万斤,产品供应至全省各地以及广西、福建等地区。
产学研融合发展
创新技术领跑江城“蓝色经济”
除了专注多营养层级养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该基地团队还发明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产养殖池的自动投料机构》;总结了一套培育黑螺来养殖青蟹的方法;探索了生蚝的快速育肥技术;研究出一种喂养鱼、虾的“中草药水果发酵饲料”,如投放黄芪来提高虾的免疫能力,放杜仲去调节虾的肝脏,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在产学融合方面,该基地与广东海洋大学、湛江科技学院等高校紧密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直播平台。今年7月,该企业成功获得了“海象水产”商标注册证书。“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养殖效果, 不断拓展新思路,以原产地特色及原材料加工的消费驱动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叶岳霖说。
滨海胜地,文旅小镇。埠场镇位于阳江南部,距离城区仅8公里,至阳江港12公里,拥有距离市区最近的海滩。山外东、山外西的海域环境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景致。海清沙幼、鱼鸥翔集,入目而来的就是人海和谐、共融而兴的景象。近年来,埠场镇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依托南海围丰富的海水和滩涂资源,埠场镇着力打造万亩海水养殖示范区,突出“生态+技术”,推动特色养殖业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打造海洋产业 “蓝色经济”。正在全面“向南向海”提速发展的埠场镇,值得我们期待!
江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