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及区委“1338”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深入实施了九大提升行动,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全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重点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承压回升向好。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经济高频调度、精准发力,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顶压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47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86.33亿元,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33亿元,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50亿元,增长5.5%;财政总收入34.82亿元,同比略有增长;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4.97亿元,增长0.3%。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出台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亿元。推动外贸提质增效,实现进出口总额58.83亿元、增长10.13%。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消费活力持续恢复。举办促消费活动20多场,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1.69亿元,拉动消费24.1亿元。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单位销售额91.84亿元,增长0.4%。商品房销售面积64.65万平方米。
(二)凝心聚力促投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扩大有效投资需求,项目招引落地齐头并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55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2.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5%。纳丽德等17个项目动工建设,万洋众创城项目加快建设,投产企业不断增加,德海生物等60个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投资增长26.0%、制造业投资增长11.8%。招商引资取得实效。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扎实开展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参加和举办招商推介会7场,全年引进项目75个、投资总额223.6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已落地项目50个,到位资金逾5亿元。要素保障支撑有力。全力保障项目土地和资金需求。新增用地1400亩,盘活存量土地136亩,挂牌出让产业用地6宗123亩,划拨供地4宗322亩。争取各类债券资金15.38亿元,投入10亿元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三)坚定不移改革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激活力,以开放促共赢,不断汇聚发展动能。创新赋能成果丰硕。认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申报“专精特新”企业4家,引导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2.31亿元。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积极参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带动。探索设立“反向飞地”,引进落户珠海高新区港湾1号“科创飞地”企业3家,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展会7场。机构改革平稳完成,承接市级下放或委托事权2185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10条行政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5.8万亩,全区行政村年集体收入均超25万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扎实落实“营商环境年”建设,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推动426项高频事项“全市通办”“跨省通办”。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新登记市场主体1.8万多户,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11家、“下转上”商贸企业61家、“个转企”116户。
(四)统筹联动城乡发展,绿美生态魅力更足。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江城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城区品质不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新增34个老旧小区改造,太傅路骑楼已完成改造提升准备亮灯,三江岛滨江公园建成开放,建成幸福里绿美庭院、蔓绿坊创意园等9个特色专业街市。共青湖沿山路、四围大道(二期)等市政道路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扎实有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超6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7000亩,改造提升3000亩,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2282亩。打造城西禾虫、白沙鹅等特色农产品,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培育典型村7个,“罗琴雅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建设,7条163公里的风貌示范带全面完成,农房风貌提升2194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完成黑臭水体截污整治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改造提升公路近60公里,“单改双”20公里。生态底色更加靓丽。扎实做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功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国考断面和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河长制考核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新种植苗木约5万株,完成林分优化800亩、新造林抚育576亩、森林抚育1400亩。区固废处理环境园二期工程启动建设。
(五)矢志不渝惠民生,群众福祉持续增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落实救助补助资金1.1亿元,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标准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748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98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6%。新建区养护院,全面提升16家敬(养)老院设施,建成长者饭堂6个。新增普惠幼儿园2家。社会事业稳步提升。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建成江城一中一期项目、改扩建小学4所,增加公办学位2350个。新增省市“安全文明校园”23所。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并启用江城区人民医院新院,动工建设城南、岗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7个中医馆和中医阁。文化供给日益丰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阳江学宫二期完成修缮,太傅路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逆水赛龙舟、鼍城行大运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社会大局平稳有序。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大幅度“双下降”。“平安江城”建设推深做实,见警率、管事率持续提升,总警情持续下降,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禁毒工作成效明显。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房地产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开展治理冬季欠薪行动,为劳动者追回工资及经济补偿900多万元。常态化整治人员密集场所周边环境,公共安全保持稳定。
二、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一是市场消费动力不足。大宗类商品零售仍旧低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总体呈现放缓趋势。
二是投资稳增长压力大。投资增速虽扭负为正,但大项目、好项目谋划和引进不足,企稳回升基础仍不牢固。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率、落地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仍需加快。
四是城乡建设和惠民生的短板依然存在。人居环境整治和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五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可支配财力有限,“三保”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增强信心,以更大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抓好工作落实。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考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城新篇章。
(一)坚持扩大有效需求,更大力度推动经济稳健运行。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久久为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努力将更多“项目增量”转化为“效益增量”。全年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0个,年度计划投资超50亿元,续建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超30个,推动海之洋等一批项目年内投产,力促高光照明光电、隆迎智能光电等项目动工建设。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现“小升规”10家、“下转上”50家、“个转企”80家。做好“十五五”重大项目编制工作,深度谋划一批牵动性大、撬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二是持续激发消费潜能。办好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动传统消费、大宗消费焕发新活力,促进汽车、家居、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力发展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结合老字号、非遗、农产品等特色元素,培育壮大“直播经济”“首发经济”,谋划打造一批特色商圈、专业街市,释放江城消费新引擎。三是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落实稳外贸一揽子政策,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计划、广交会、进博会等系列展会,拓展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帮助企业打响品牌、争取订单,全力稳住重点企业外贸规模。深入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阳江联动发展区江城片区建设。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更大力度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3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全年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认证,开展高质量专利培育。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深化“产业振兴工程”,做强拔尖装备制造、五金刀剪、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激光增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大力赋能轻工纺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低碳绿能产业,促产业集群壮大成势。三是增强园区承载力。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效益,盘活低效厂房和用地,激发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动工建设园区商超、酒店等生活配套设施。新收储土地500万平方米以上,盘活存量土地46万平方米,挂牌出让土地22宗500万平方米。四是精准抓好招商引资。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完善招商政策和招商图谱,推动招商和服务一体化建设。创新招商方式,实施产业招商、场景招商、要素招商、载体招商,年内新引进项目62个以上、总投资220亿元以上。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更大力度推动融湾入圈步伐。一是拓展与大湾区软硬衔接。积极参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全力畅通“融湾”大道,配合市扎实推进阳江机场、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滨海旅游公路(雅山路段)建设,力争年内完成空铁新城、江台路江城路段、中洲大道延长线等征地拆迁任务。加强与大湾区规则机制互通互容,深化珠海高新区对口帮扶协作,深化与中央企业对接沟通交流,争当大湾区高端资源要素外溢的首选地。加快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阳江联动发展区江城片区建设。二是抓实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扩权强区改革,承接用好省市赋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统筹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行“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稳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做实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深化土地要素保障改革,用好专项债、政策性贷款等工具,健全市场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推动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和产业集聚。三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提能增效“数字政府”,优化政务审批流程,推进“告知承诺制”“容缺后补制”,探索“分阶段”施工许可等审批服务模式,助力项目加快落地。聚力为企添劲蓄能,多措并举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普惠金融增量扩面。
(四)坚持提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建成高标准农田0.35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9万亩左右、粮食产量5.8万吨以上,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深耕白沙鹅、城西禾虫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标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家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促天业(阳江)冷链物流园建成投产,做大做强漠阳农批综合批发市场。大力发展深海养殖产业,加快对岸一级渔港建设和江城渔港改造提升。三是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2条。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新增培育典型村7条,统筹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建成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单改双”及美丽公路20公里,改造危桥3座。四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积极实施城市更新,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建设和南排石湾村“三旧”改造。做好老城街区活化改造,力争龙津路纳入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录。深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市容“六乱”、“两违”整治,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五)坚持绿美生态建设,更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加快发展。一是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推深做实林长制,深入推进绿美江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建设绿美碧带,完成林分优化任务200亩、油茶造林任务620亩、新造林抚育400亩、森林抚育500亩。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二是全力攻坚污染防治。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推进江城区固废处理环境园二期工程建设。三是坚守绿色低碳发展。严控“两高一低”项目,扎实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技术更新、动能焕新,打造绿色产品。加快推进村级公共区域和机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成并网使用,加快推动磊澎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推动银岭工业园创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
(六)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大力度推动民生福祉改善。一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办好市区十件民生实事。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稳定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7200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保障水平。扩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建成区养护院,升级改造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个。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优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快建设江城第一中学二期、阳江市第三幼儿园、城北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2720个。保障发展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区特殊学校,确保残疾儿童入学全覆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三是补齐卫生健康短板。建设区人民医院新院二期,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诊更有“医”靠。升级改造基层医疗机构,建成城南、岗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全覆盖完成中医阁建设。动工建设区疾控中心。深化医保支付方案改革,持续扩大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结算覆盖面。四是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守住安全生产防线,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和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坚决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推进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严防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